赵无极,旅法画家。赵无极1921年生于北平一书香世家。其家族渊源久远,族谱可直溯北宋皇室燕王家族。赵无极自小即天资聪颖、对文学、中外历史极感兴趣。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亲和叔父,对绘画艺术都十分重视。他的父亲常不厌其烦地从美学及技巧的观点向子女解释一幅作品的伪劣,他的叔父则经常从巴黎带回一些仿制名画的明信片送给赵无极。在一个知识份子家庭中,大家都对绘画艺术倍感兴趣与好奇,他便是在这种环境下激发起成为画家的抱负。
1935年14岁时,他入杭州美专就读,六年之中,由素描石膏像、素描模特儿到画油画,其中也学习国画临摹、画法理论及西洋艺术等课程。面对机械化的写实主义教育,赵无极却背道而驰,力图捕捉构图的"理"与"力",抛弃情节性,以求主题的统一。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以塞尚、马蒂斯、毕加索为师,画风比较接近西方印象派。也就是人们所谓的" 具象"时期。 1941年,赵无极留校任教,在重庆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同年,赵无极举行首次个展,但他不满意明清以降的传统中国画。他盼望有一种更令他满意的训练。于是他在1948年与第一任妻子前往巴黎。在巴黎的日子里,他结识了许多画家,如拉吉、哈同、布兰姆等人,与当时的巴黎塞尔努奇美术馆长艾利塞夫熟悉,与诗人米修结为莫逆,而他与第三任妻子梵思娃也在巴黎结识。
1947年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1948年移居法国。
绘画在巴黎获得全面开展,1949年5月即在克滋画廊举办首次个展。他一面作画、一面思索,西方绘画发亦已达到一个必须突破的关口,于是他由克利的画中得到启示,一跃而入抽象的世界。
1953-1954年他在法国和其它国家(伯尔尼、日内瓦、罗马、米兰、慕尼墨、纽约……)多次举办展览。
他继续探索绘画的可能性,而在中国水墨的渲染方式及空间观念中得到认识,将他的绘画带到另一个阶段。之后,他的画以色彩和空间分配,领着观者进入一个似无形又有形的无限世界。
赵无极从塞尚、毕加索过渡,此时艺术也从架构一个完整的世界过渡到随机创作的阶段。至此,观众已无法直接从视觉形象来定义作品的内涵,1952年的作品"静物",即是此类转型作品的典范。画面中随意置放一些乾树枝及杂物,造型奇特且充满荒凉、神秘的气氛。对艺术家而言,静物是色彩与符号,在一定光线下,配上各种冷暖色调的合,他摆脱了具象画风,从分解主观的外表,使客观的形体以简单的形式出现。 1958年的作品"云"之后,赵无极的作品不再有标题,他仅在画布背面注明创作日期。
他六七十年代的作品,逐渐摆脱一切法则,恣意地挥洒他的自由,以各种创新组合的方式去表达内在的需求与感受。
赵无极在其80年代以后的作品,随著年龄及阅历的增长,注入了较多的温情与灵逸。激情与对立则逐渐溶进云彩或水气中,1986年的重要作品"向马谛斯致敬",人们可以发现他的改变,他较注重画面的调和,色彩更为流畅。如果说文字符号是他们创作的里程碑,则色彩的运用则扩张了艺术家的绘画语言。
一直到今天,年届90多的赵无极仍孜孜不倦地创作,他曾说:"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还能拿画笔、涂颜料,我就一无所惧,我只希望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手上的画,要比上一幅更大胆、更自由。”
1921年
生于北京,族谱上溯宋朝皇族;
1935年
进入杭州艺专,师从林风眠学西洋画;
1941年
毕业留校任教;
1948年
赴巴黎继续深造;
1949年
巴黎克勒兹画廊首度个展《赵无极八幅石版画欣赏》专辑出版;
1951年
参加辛辛那提彩色石版画双年展,《生活》杂志以一整版刊登他的一幅石版画出版;
1953年
辛辛那提博物馆版画回顾展;
1955年
第一部《赵无极版画作品总目》出版;
1957年
波歇博物馆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赵无极生平传记;
1959-1960年
影片《赵无极》被纳入《法国艺术家工作室》系列中;
1961-1962年
在西班牙马德里阿特内奥馆和科尔多瓦利乔画廊展出油画﹑水彩画和石版画《西方的诱惑》一书与10幅石版画在拉于纳画廊展出;
1969年
第二次回顾展先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当代美术馆和魁北克博物馆举行;
1975-1977年
巴黎国立现代美术馆开设赵无极专厅;
巴黎大皇宫国家美术馆个展;
1981年
巴黎大皇宫国家美术馆个展;
巴黎国立现代美术馆开设赵无极专厅;
1984年
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勋位勋章;
1993-1994年
晋升荣誉勋位第三级,获巴黎维尔美勋章,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获日本天皇绘画奖;
1995年
获LVMH集团在巴黎设立的科学艺术奖中的艺术奖于拉岸里埃尔-弗雷罗工作室创作了七幅版画;
1998年
上海博物馆以其三个特别展览厅举办赵无极回顾展,展出他105幅油画作品 上海霍克艺术会馆;
2003年
被法兰西艺术院接纳为院士;
2006年
受聘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名誉教授;